行业动态

行业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知识

养鸭前景分析---养鸭业未来趋势分析预测

更新时间:2019-03-15 10:44:00点击次数:866次

    我国养鸭业发展趋势在国内众多蛋鸭地方品种中,金定鸭、绍兴鸭、莆田黑鸭等已经开展了本品种选育和品系选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1、产业化水平迅速提高
    尽管我国肉鸭和蛋鸭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发展较晚,但是借鉴了猪、鸡养殖业的发展经验,具有起点高的特点,产业化格局正在迅速形成。国内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加农户,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生产模式,集种鸭饲养、种蛋孵化、饲料加工、商品鸭饲养、屠宰加工、羽绒生产加工等与一体。这种生产模式产、供、销组织严密;公司和农户结合紧密,效率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产、学、研”有机结合将促进产业升级
    “产、学、研”实现有机结合,能够将科研单位、大学的技术、人才、信息优势与企业的技术、人才、信息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能壮大企业的科技力量,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又能为科研教学单位提供资金支持,为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不失为一种助农增收的新思维。
    3、安全、优质、高效成为未来肉鸭和蛋鸭生产的目标
    安全卫生和营养保健是今后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两大主题和必然趋势。营养丰富、纯天然、低残留、无公害、香、色、味均佳是消费者永远追求的目标。国内消费者对鸭肉、鸭蛋产品的要求将向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营养平衡、安全保健的方向发展。鸭抗病能力强,发病率低,常用饲料中无需添加任何药物,鸭肉、蛋产品中应该无(或低)残留问题;鸭肉产品为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肉鸭和蛋鸭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应采用科学、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加工方法,满足消费者对未来食品安全、优质的需要,实现高效生产。
    我国的养鸭产业开始进入市场竞争阶
    我国2004年肉鸭的屠宰量已经达到24亿只,蛋鸭的存栏量已经超过3亿只,鸭肉和鸭蛋市场已经出现了竞争的态势。目前,我国肉鸭和蛋鸭生产表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第一、生产和消费区域性强,集中在福建、浙江、四川、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湖南、山东、河北、湖北、安徽等省区;小群体大规模,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迅速扩大,大公司不断出现,产业化程度迅速提高。
    第二、各省区的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进步,提升了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鸭肉和鸭蛋初级产品的生产量迅速增加,加工业和市场开发能力相对滞后,产品单一等因素将导致市场竞争力加剧。
    近年来,我国的鸭营养、饲料与养殖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在北京鸭营养需要量研究与饲料营养价值研究方面试验获得了大量数据。比较研究了鸡、鸭消化生理,初步建立了鸭饲料代谢能测定方法,并对我国30种鸭常用饲料原料的代谢能值和氨基酸消化率进行了测定。研究探讨了北京鸭的基础代谢、能量和蛋白质、磷、钙、主要氨基酸的需要量、蛋氨酸与胱氨酸互作关系、可消化氨基酸理想模式等,提出了肉鸭部分营养需要量数据。浙江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在蛋鸭、肉鸭营养与养殖技术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在鸭饲料配制技术、饲养方式改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技术进步。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医学院在鸭病研究、预防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养鸭业发展趋势
    肉鸭和蛋鸭品种一枝独秀:我国的肉鸭和蛋鸭品种资源丰富,生产性能一枝独秀。
    我国的蛋用型鸭有绍兴鸭、攸县麻鸭、连城白鸭、三穗鸭、金定鸭、微山麻鸭、缙云麻鸭、莆田黑鸭、荆江麻鸭、山麻鸭等,500日龄的产蛋量在250-330个,料蛋比2.6-2.9:1,特别是绍兴鸭和金定鸭的产蛋性能特别突出。目前我国蛋鸭品种的生产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的兼用型鸭品种有高邮鸭、巢湖鸭、大余鸭、建昌鸭等,70-90日龄体重在1.5-2.0千克之间,料重比2.8-3.2:1,500日龄产蛋量190个左右,是选育小体型优质肉鸭品种的良好素材。
    番鸭和半番鸭(骡鸭)具有胸肉率高、皮脂率低、肉质细嫩的特点。近年来我国的生产量迅速增长,2004年的出栏量达到2.5亿只左右,主要生产区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和浙江等省区。福建省2004年番鸭和半番鸭的出栏量已经达到8000多万只。
    肉鸭和蛋鸭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人才和技术条件:国内有30多所农业大学、100多所农业技术学院和农校,每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为养鸭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从事鸭业生产的企业应不断从有关学校、科研单位引进专业人才,以更新观念,提高养鸭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发展。
    我国的水禽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体系正在迅速形成,水禽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疫病控制、产品加工研究和技术落后已经引起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





*版权免责声明:本网站发布图文源自网络新闻,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络我们删除。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