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知识

影响鹅种蛋孵化率的因素

更新时间:2019-01-08 13:39:29点击次数:1493次

   影响鹅种蛋孵化率的因素有很多,总的来说,有孵化因素,种蛋的采集、选择、贮存、运输和消毒以及种鹅等诸多因素,下面就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分述:
一、孵化因素
   孵化分为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两种方法,自然孵化法即抱窝孵化,是利用就巢母鹅进行孵化,此法具有设备简单、管理方便、费用低和孵化效果好等优点。人工孵化法是指人为地创造适合胚胎生长发育的各种条件,孵化出雏鹅。人工孵化法又分为手工孵化法和机器孵化法,其中的机器孵化法,适合于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鹅雏,适应了现代养鹅业的发展。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在机器孵化法中,影响鹅种蛋孵化率的因素,其中包括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和翻蛋等。
1、温度
   温度是胚胎发育的最主要因素,只有提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才能保证获得较高的孵化率和优质的雏鹅。给予温度的标准是“看胎施温”,即按照鹅胚胎发育的自然规律,给予最适合其生长发育的温度。在生产中,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即恒温孵化和变温孵化。
    (1)恒温孵化:当孵化器内种蛋分3-4批入孵时,可利用胚胎代谢热作为热源,新老蛋交错放置,这样既可避免先入孵的种蛋超温,又可节约能源。一般来说,恒温孵化是将温度控制在37.8℃,这种方法通常在种蛋量较少或种蛋来源不足的情况下采用。
    (2)变温孵化:在种蛋来源充足的情况下,可采用变温孵化。由于鹅蛋较大,蛋内脂肪含量较高,在孵化到第14至15天后,代谢热上升较快,如不调整孵化机内的温度,会出现机内局部超温而引起胚胎的死亡。变温孵化是根据不同胚龄胚胎发育的情况,采用适宜的孵化温度。孵化第1至7天温度为38.3℃,第8至14天为37.8℃,第15至27天37.5℃,第28天至31天为36.8℃。
    判断温度是否适当,主要是通过照蛋技术来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一般照蛋2-3次。
    第一次照蛋一般在第7天进行(其目的主要是剔除无精蛋)。正常发育的胚蛋血管鲜红,呈放射状,俗称“起眼“。无精蛋透明,死胚蛋可见血点、血环、血线条、散黄。在受精率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出现胚胎发育较快,死胚蛋多,血管出现充血的现象,一般是温度较高;如发育略慢,死胚少,则是温度偏低。
    第二次照蛋在孵化第15天进行,发育正常的胚胎尿囊在小头“合拢”,蛋面布满血管。尿囊血管提前“合拢”,如死亡率较高,是孵化前期温度偏高;如死亡率较低,则可能是温度偏低。尿囊血管未“合拢”时,小头尿囊血管充血严重,部分血管破裂,死亡率高,是温度过高;而温度过低,则能使小头尿囊血管不充血。若胚胎发育快慢不一,部分胚蛋血管充血,死胎偏多,则是机内温差大,或局部超温。
    第三次照蛋在第27天进行,正常发育的胚胎,小头看不到发亮部分,俗称“封门”。大规模孵化厂第三次可抽样检查,作为参考。如照检时发现“封门”延迟,气室小,可能是温度偏低;如“封门”提前,血管充血,则是温度偏高。
    通过照蛋,根据不同时期胚胎发育程度及气室变化作为调整孵化条件的依据。分析每次照蛋的异常情况,及时调整温度和湿度等孵化条件,争取好的孵化成绩。在生产中,孵化过程中温度的掌握标准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在具体情况下灵活掌握运用,如小型鹅种,孵化初期的温度应稍低于中、大型鹅种,而在中、后期则稍高于中、大型鹅种。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照蛋时间应尽量短,防止因照蛋时间过长,对胚胎造成低温应激。同时,操作时要轻、快,避免造成种蛋破损等现象的发生。有资料报道,在鸡的孵化过程中,可采用自动程控系统在孵化器内将无精蛋和死胚蛋自动筛选出,这对降低种蛋的破损率、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以及提高孵化率和健雏率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建议也应加快这项技术在鹅种蛋的孵化过程中的研究和推广使用。
2、湿度
    在孵化的不同阶段对湿度的要求也不同,总的原则是“两头高,中间低”。鹅种蛋孵化的第1至9天胚胎要形成羊水、尿囊液,相对湿度可控制在60%-65%;第10至26天为50%-55%,第27至31天为使雏鹅出壳正常,防止绒毛与壳膜粘连,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75%。若采用分批孵化,孵化器内有不同胚龄的胚蛋,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5%-65%。
    在孵化前期,湿度调节是依靠机内的加湿系统来调控的,在中后期,除机器内部的加湿系统外,凉蛋时喷水也对湿度有一定影响。适当的湿度,不但可以使胚胎在孵化初期受热良好,而且还有益于胚胎在孵化后期散热,同时,也有利于破壳出雏(因为蛋壳中的碳酸钙与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形成碳酸氢钙,使蛋壳变得松脆,为雏鹅出壳减少阻力)。
    若湿度不足,则加速蛋内水分蒸发,造成失水过多,这不仅影响了蛋内的物质代谢,也导致了尿囊绒毛膜干燥,从而阻碍了代谢废物的排出及所需氧气的摄入;若湿度过高,不仅会妨碍蛋内水分的蒸发,也会使胚胎发育产生的大量代谢水不能排出,最终可能会导致胚胎死亡。
3、通风换气
    胚胎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孵化过程中通风换气,可以不断提供胚胎需要的氧气,及时排出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起到均匀机内温度、驱散余热和减少空气污染等作用。
    早期的胚胎主要通过卵黄囊血管利用卵黄中的氧气,因此,孵化初期应将进出气孔全部关闭,这样可使热量不易散发,容易保持所需的温度。胚胎发育到中期,气体代谢是依靠尿囊,通过气孔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这时,应逐渐加大通风量,以满足胚胎发育所需的氧气。到孵化后期,胚胎开始利用肺呼吸,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迅速增加,此时,更应及时加强通风换气,否则,畸形、死胚会急剧增加。
    在实践中,孵化器通风装置提供的新鲜空气远比实际需要量多,只要通风系统运转正常,正确控制进出气孔,一般不会发生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问题。若采用整批孵化,在孵化前期可以不开或少开通气孔,随着胚胎日龄的增加,再逐步加大或全部打开通气孔。此外,通风与温度、湿度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通风不良,会导致空气不流通,湿度增大,温度不均匀;通风量过大,又会使温度和湿度不易保持。因此,应合理地调节通风换气量,尤其是在高海拔缺氧地区,更应注意氧气的充足供给,必要时,可采取输氧等措施,以为鹅胚发育提供充足的氧气。
4、翻蛋
    在孵化期间,定时翻蛋可使胚蛋受热均匀,防止胚胎与壳膜粘连,也可防止胚胎与卵黄粘连,造成卵黄膜破裂,此外,翻蛋还可以刺激血管区的生长发育,促进卵黄的利用和胚胎运动,保持胎位正常,有利于胚胎发育和出雏。机器孵化翻蛋的角度以达到90°为好,每2小时翻蛋一次。
5、凉蛋
    鹅蛋比鸡蛋大,其单位重量的表面积相对较小;蛋壳较厚,其散热能力比鸡蛋低;加上鹅蛋脂肪含量高,孵化到第16至17天后脂肪代谢能力增强,因此产生的生理代谢热较多,在孵化中、后期必须采取凉蛋和喷水等措施才有利于胚胎及时散热,并同时可以为胚胎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通常每天凉蛋2-4次,每次30-40分钟,少则15-20分钟。凉蛋时可以把蛋车推出孵化器或把蛋盘端出机器进行,每次凉蛋时间不超过40分钟,具体时间和频率的掌握,可以根据孵化日龄和孵化室内温度等具体条件而定。在环境温度较高时,凉蛋过程中蛋温不易下降(尤其是在中间位置的种蛋),这时,可以在蛋表面喷凉水(水温为25℃左右),以达到快速凉蛋的目的。蛋凉到用眼皮试时有温嘟嘟的感觉时,即放入机器内。
6、嘌蛋
    嘌蛋是利用后期胚胎的自身热量,把尚未出雏的种蛋从孵化器内取出,运送到另一地点的运输方法。运输方法的适合与否,对孵化率、出雏率和健雏率都有着一定的影响。鹅种蛋一般在23天以后做嘌蛋较为合适。具体运输时间的安排,应根据路程等因素而定,以到达目的地时绝大部分蛋已嘌口为好。运输过程中,主要应做好查温工作,夏季以散热为主,防止种蛋“过热”而造成死胚;冬季要以保温为主,防止冷应激。其次,也要防止震动、颠簸。
7、移盘和出雏
    在孵化至28天时,气室已经弯曲,下部黑暗,为喙的阴影,此时需将种蛋从孵化器中移入出雏器。如照蛋时,大部分蛋的边界平齐,气室下部发红,则为发育迟缓,应推迟移蛋时间,以保证胚胎良好的发育。移盘时,应适当提高室温,避免低温对胚蛋的应激,并且动作要轻、快、稳,以免碰破胚蛋。为避免雏鹅骚动和因此而踩破未出壳的胚蛋,所以应关闭机器内的照明灯。正常孵化的情况下,满30天就可出雏。视出壳情况,捡出空壳和绒毛已干的雏鹅,但不可经常打开机门,而使温度、湿度下降,影响出雏。当出雏达50%以后,可将机内温度提高0.5℃-1.0℃,可使余下的胚蛋尽快出壳。在大批出雏后,对蛋壳膜已枯黄的胚蛋,可实行人工助产,增加出雏率。
8、停电或机器故障
    一般情况下,孵化车间应备有发电机等设备,以防因线路故障等原因而停电。若是停电时间较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避免孵化率降低。若是在孵化前期,主要以保温为主,尽量少开机门,并加以适当的通风;若是在中后期,则以通风、散热为主,避免造成机内局部或整体高温,可采取中间部位与边缘部位的蛋盘相互倒换或定时打开机门等方法,除此之外,还要进行手工操作,维持正常的翻蛋频率。操作时,还要兼顾防止缺氧,结合室温等具体情况来执行。
    当孵化机出现故障时,应立即进行检修,排除故障。若维修时间较长时,则应先将种蛋转移到备用机器中,继续进行孵化,然后再排除故障。
9、噪音
    种蛋在孵化期间,声音等因素对孵化率有一定的影响,有试验证明,孵化期内发生的各种噪声(主要是指风扇和电机所产生的声音),都对孵化率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孵化期间应坚决避免外界剧烈声响,以防止胚胎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建议孵化器的生产厂家也应在如何降低风扇和电机等元件设备在运转时产生的噪音强度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
10、其他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孵化管理制度。孵化人员要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操作。孵化室内要定期消毒,一般每周两次,选择对人和种蛋无副作用的药物,孵化机等设备也要定期消毒,全进全出时,每批结束后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孵化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也对种蛋的孵化率有着一定的影响。通常来讲,孵化室内的温度最好控制在25℃左右,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孵化机的电能损耗;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凉蛋时对胚胎的应激。孵化室内的湿度以55%左右为宜。
   一般来说,入孵时间在下午16时为宜,这样可保证在第31天白天出雏。
   可以看出,孵化机的生产性能对种蛋孵化率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所以说,在孵化时,要求我们尽量选用生产性能好、孵化效果好的机器,对已有的老式孵化器,使用时,要加强生产管理,注意机器的维修与保养,加强人为因素,来弥补孵化器功能的不足,充分满足种蛋孵化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努力提高孵化率。
二、种蛋的采集、选择、贮存、运输和消毒
    从种蛋产出到入孵,这一过程包括采集、选择、贮存、运输和消毒等,其中各环节操作的是否科学、合理,也对孵化率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1、采集
    当产蛋率在15%以上,并且公鹅和母鹅混群至少在一周以上时,才可以开始收集种蛋,当产蛋率在15%以下时,则所产的鹅蛋就不能作为种用。在采集种蛋时,最好是随下随捡,其目的有四:一是可以避免造成种蛋污染;二是可以避免因种鹅行动(践踏或咬啄)而使种蛋造成破裂;三是可以防止个别种鹅养成抱窝的习惯;四是可以避免高温(暑伏天气时太阳直射)和低温(早春天气)的应激。采集后,及时送入蛋库保存。
2、选择
    种蛋选择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孵化率,因此,在生产中,对种蛋的选择也应予以必要的重视。选择蛋形指数正常(在1.4-1.5之间,种蛋的孵化率和健雏率较高),蛋重符合品种特征,蛋壳结构细密均匀、厚薄适度,种蛋表面清洁和没有破损的新鲜鹅蛋留作种蛋。蛋重过大或过小,蛋形过长、过圆和不规则的畸形蛋,沙壳蛋和皱纹蛋,以及蛋壳表面重度污染的均不宜留做种蛋。
    选择主要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在收集后,种蛋进入蛋库时;第二次是在入孵前摆蛋时,其中以前者更为主要。
3、贮存
   (1)时间:种蛋经过一定的贮存时间后,能够使胚胎蛋白粘稠度发生变化,进而使其携氧能力也发生变化,尤其是贮存时间过长,会大大降低其携氧能力,所以说,贮存时间宜短不宜长。一般来说,种蛋贮存时间最好是3-5天,以不超过15天为宜。贮存时间越长,孵化率也越低。当贮存时间在15天以上时,孵化率下降明显,三周以上时,孵化率急剧下降。建议尽量使用贮存期一致的种蛋入孵,以利于进行统一的孵化管理。
    在实际生产中,鹅种蛋的贮存时间往往超过最佳贮存期,当贮存时间过长时,则应对种蛋进行定期加温,可明显延缓孵化率的降低。具体操作方法是:在贮存的第一天及以后每隔5天,将种蛋放入37.8℃和相对湿度是70%的孵化器中加温5小时,然后放回贮存处。也可用塑料袋且内部填充氮气或二氧化碳,能有效缓解孵化率的降低。
   (2)温度:贮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当温度高于23℃时,胚胎开始发育,这将导致鹅胚早期死亡,孵化时死胎增加;当温度低于10℃时,种蛋受到冷应激,可能会失去孵化能力,若贮存期少于3天,则最佳贮存温度是18℃,贮存时间在7天以内时的最佳贮存温度是15℃-17℃,贮存期再延长时,以11℃-13℃为宜。
   (3)湿度:种蛋需贮存在相对湿度在70%-80%的环境下,若相对湿度低,则鹅蛋的水分通过蛋壳表面的小孔散失,可导致胚胎脱水;过高又容易出现霉菌生长现象。
   (4)贮存位置:为保持气室在一定的位置,贮存时应将大头向上,当贮存时间超过10天,宜采用平放或小头向上的位置摆放,可减少水分散失。对贮存时间超过二周的鹅蛋进行每日翻蛋,可以避免胚胎与可能会导致脱水或物理损坏的壳膜的接触,从而改善孵化率。贮存时,在保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情况下,也要做好通风工作和环境卫生工作,以达到空气清新、流通良好和清洁卫生。
4、运输
    种蛋运输前,应进行选择蛋、裂纹蛋等不合格蛋。种蛋使用专用蛋箱,也可用普通筐。在使用非专用蛋箱运输时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并末、碎稻草和刨花等松软物来要时,可采取每个种蛋都用纸装等方法来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种蛋箱外还应捆上包装带,并蛋”、“请勿重压”和“易碎”等字时轻拿轻放。运输时要求快速量减少颠簸,防卵黄膜破裂和系带断裂。运输时的最佳温度18℃,所以,在此过程中,要做作,夏天防日晒雨淋和高温,冬因种蛋在入孵前,也需要进谢,而用普通纸箱和竹筐运输则相当于是一个无氧的密闭环说,运输时间要尽可能短。有注意的是,当长途运输时,为簸而致气室破裂,所以包装时上。到达目的地后,立即码盘蛋,消毒、入孵。
5、清洗和消毒
   一般情况下,种蛋不宜清果蛋壳表面污染严重,不能入要进行清洗。清洗时,水温38以防蛋的内容物收缩而致细菌以清洗时,要勤换清洗液,并程中,捡出裂纹蛋等不合格种完后,尽快入孵,贮存时间最多天。清洗时,可结合消毒同时进清洗液中加入消毒液。
种蛋产出后,往往被粪便污染,蛋壳表面的细菌和微生入蛋的内部,而影响胚胎正常育,因此,需要对种蛋进行消毒,种蛋需经三次消毒:
   (1)在进种蛋贮存室前,在消毒柜或进行第一次消毒;
   (2)入孵后中,进行第二次消毒;
   (3)移盘器中,进行第三次消毒。
   消毒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潮湿的种蛋不能用臭氧灯消毒,也不能直接用甲醛熏蒸,必须烘干后再消毒,同时,时间不能过长,以免造成毒害;入孵后,应尽量避免或不用甲醛熏蒸,尤其是1-6日龄。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
   (1)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高锰酸钾15克,福尔马林30毫升,并提供适宜的温度(25℃)和湿度(75%),密闭熏蒸20-30分钟,此法主要用于种蛋入孵前的消毒;
   (2)新洁尔灭喷雾消毒用0.1%的新洁尔灭喷洒种蛋表面,约5分钟药液蒸发后,入孵或送入蛋库;
   (3)百毒杀喷雾消毒用3000倍稀释浓度的百毒杀药液进行喷雾消毒。
6、入孵前的预温
    因种蛋的贮存温度和入孵温度差异较大,所以,为防止温度急剧变化对胚胎造成的应激,入孵前,应在23℃的环境中对种蛋预热18小时,这对提高孵化率有很好的效果。预温除具有避免温度剧烈变化对胚胎的应激,维持了正常的胚胎活力外,还有以下两点作用:一是避免了将冷蛋直接放入孵化机,使孵化温度降低,而影响了机内原有胚蛋的发育;二是节约了电能。
7、摆蛋
    入孵前,在蛋车上摆放种蛋时,应水平放置,且大小头朝向一致,这样,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保证了种蛋的孵化率,而且还方便了照蛋时的操作,减少了工作量。
三、种鹅因素
    与前两者相比较而言,种鹅因素多属内部因素,优质、健康的种鹅所产的种蛋,具有胚胎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也为胚胎的正常发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水平
    种鹅的营养状况对种蛋的孵化率有较大的影响,在种鹅营养状况良好和体质健壮的情况下,所产种蛋中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也会维持在较好的水平,而保证了获得较高的孵化率。按照种鹅在各生产阶段的生理需要调整饲料配方,饲喂全价优质平衡饲料,并做到饲料的搅拌和分配均匀。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对孵化率都有很大的影响。如维生素B12缺乏,可出现眼周水肿、腿肌发育不良、出血、体小、短喙及异位胚(头位于两腿间)的现象。锰缺乏时,会造成胚胎的软骨营养不良,腿变短变粗,胚体明显水肿等现象。
2、年龄
    一般来说,种鹅在第一年内所产的种蛋,蛋重较小,受精率较低,孵化率和健雏率也较低,并且母鹅的年龄过小,就开始产蛋,则产蛋前期的种蛋易出现早期死亡或发育畸形。而在第二年和第三年所产的种蛋,蛋重较大,受精率较高,孵化率和健雏率也较高。而在第四年以后,产蛋质量又开始下降,孵化率降低。所以,当种鹅使用超过四年以上时,应予以淘汰,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种用期。在群体的年龄组合上,除可采取公母同年龄段的组合形式外,还可采用老少搭配的形式,及“老♂×少♀”或“老♀×少♂”,这样可明显提高产蛋数量和质量。
3、遗传
    遗传因素对孵化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产蛋量高的小型鹅种的孵化率较高,产蛋量较低的大型鹅种的孵化率较低,近亲交配的种鹅所产种蛋的孵化率较低,杂交种鹅所产种蛋的孵化率较高。因此,要选择优良品种和优秀群体留作种鹅,建立良好的繁育体系,并做好各期的选留工作。种鹅的体型、体重符合品种标准,健康无疾病,体质好。公鹅雄相明显,胸部宽厚,颈长胸深,两眼有神,精液品质好;母鹅外貌清秀,前躯宽深,臀宽丰满,颈部细长,脚掌小且两脚距离宽,产蛋性能良好。要及时淘汰因过老和疾病等因素而失去种用价值的鹅。
4、管理水平
   产蛋窝潮湿、垫料脏,不及时收集种蛋,都会使种蛋受到污染,而影响孵化率。产蛋前,种公鹅应提前补饲精料。条件允许时,可实行公鹅和母鹅分开饲养,而确保营养的均衡供给。在饲养管理中,应制定合理的操作规章制度和卫生防疫制度,鹅舍和运动场每天都要进行清扫,保持清洁,产蛋窝内的垫草,每天都要更换和晾晒,鹅舍要经常性的消毒。饲养密度适宜,通风良好,采用合理的光照制度。在生产中,要避免和减少各种应激,并适度控制种鹅的膘情,防止种鹅过肥或过瘦,而影响产蛋量和受精率,并且要通过合理调整公鹅和母鹅的配比比例等综合措施,来提高种蛋的受精率。
5、产蛋时间
   有试验表明,种鹅在5:00-11:00期间所产的种蛋质量较好,孵化率明显高于在13:00-17:00期间所产的种蛋。对同一只种鹅而言,其所产的种蛋在前、中和后期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也不同,一般来说,中期是产蛋高峰期,蛋重适中,蛋形指数正常,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较好,而在前期和后期,则明显不如中期。
6、疾病与用药影响
   若种鹅感染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等,会使蛋受到污染,品质下降,孵化率降低。磺胺类、呋喃类和喹乙醇等药品对种母鹅的产蛋率和种蛋的受精率以及胚胎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影响。
四、其他
   由于鹅蛋壳的结构比较致密,通透性较低,如果能增加其通透性,也会改善孵化率。有报道说,在孵化后期凉蛋时,用0.1%的醋酸溶液对蛋面进行喷洒,则可以大大降低蛋壳的硬度和增加蛋壳表面的通透性,而提高孵化率。
   多项研究表明,用惰性气体氦气受激发后放出波长为6328A的红光照射种蛋,能促进胚胎发育,提高孵化率和健雏率。










*版权免责声明:本网站发布文章源自网络新闻,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络我们删除。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